警惕!收到的免费包裹,千万别做这件事
“我当时收到包裹,还以为是家人在开玩笑,想暗示我该吃得健康一点。”——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居民西蒙斯(Simmons)在接受《WSB-TV》采访时回忆。
西蒙斯收到的是一盒健康食品,看似是一份善意的提醒,实际上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。他完全没有意识到,自己竟然成了一个名为“刷单诈骗(Brushing Scam)”的新型诈骗手法的受害者,而整个过程他根本没有下单、没有付款,却卷入了一场涉及假评论操控与个人资料滥用的庞大黑灰产操作中。

什么是“刷单诈骗”?
“刷单诈骗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诈骗,它的运作机制更隐蔽,也更令人防不胜防。
根据美国邮政检查局(USPIS)与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的定义,“刷单诈骗”是由某些电商平台的第三方卖家发起。他们会使用不法手段收集用户的姓名、住址甚至电话号码,然后将未被订购的廉价商品寄送至这些消费者家中。
但真正的目的不在于送礼,而是:
第一,假借收件人名义,在平台上制造“真实交易”假象。
第二,通过“刷单好评”操控电商平台排名与销量。
第三,建立更多虚假信誉,误导其他买家购买产品。
也就是说,你的地址和名字正在为别人“站台刷单”,而你却一无所知。

受害者是谁?可能就是你。
刷单诈骗受害者遍布全球,电商成熟国家更为常见。
很多人收到包裹后,第一反应是:是不是朋友送的?是不是下单忘记了?这是不是某种推广活动?是不是中奖了?
但实际上,这些寄件人往往根本无从联系,包裹没有发票,没有客服电话,也无法追踪退货。这正是诈骗者利用的“心理盲区”:当你感到困惑但不认为自己受损时,就不会采取行动。
更严重的是,这类诈骗也可能成为更深层次的犯罪活动前奏,包括:
身份盗用
精准诈骗(如冒充你亲友打电话、寄账单)
网络钓鱼攻击
恶意程式植入(尤其通过二维码)

QR码才是真正的陷阱。
虽然大多数刷单诈骗只限于寄送杂物,但近年来,有些包裹中还夹带了带有诱导文字的 QR 码,这才是最危险的部分。
诈骗者会利用收件人的好奇心,在卡片或说明书上写着:“扫描查看物流详情”、“点击确认收货可获得返现”或“注册享受VIP用户专属优惠”。
但实际上,这些二维码背后可能隐藏的是钓鱼网站、追踪程序、恶意App或欺诈性表单(伪装成Amazon、UPS等界面)。
美国邮政检察官大卫·吉利(David Gealey)公开警告说:“千万不要扫描陌生包裹上的二维码,很多人就是在这一瞬间,把个人资料拱手交给了黑客。”
幸运的是,西蒙斯收到的那份包裹并未附带QR码,他也及时检查了自己的电商和银行账户,确认未遭入侵。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幸运。
为什么你的资料会被泄露?
刷单诈骗能精准地把包裹寄到你家门口,说明诈骗者已经获得你的姓名、住址甚至电话号码。
这些资料从哪来?常见来源包括:
大型资料外泄事件(如酒店、航空、电商网站遭骇)
曾经填写的购物问卷或注册抽奖
公开社交媒体资料(生日、家庭住址可从贴文中推测)
搜索引擎泄露(许多拼团、快递网站可搜出姓名与地址)
黑市购买名单(一份包含5000人资料的名单在暗网上只要几美元)
一旦这些资讯被用于刷单,下一步极可能就是被用于精确诈骗或非法营销。
收到未订购包裹怎么办?请立刻采取以下措施:
一,不要扫描包裹附带的 QR 码。任何不明来源的二维码都可能是恶意入口,一律忽略或丢弃。
二,无需退货也无需付款。根据美国联邦法规(15 U.S. Code § 45),消费者无义务为未订购的商品付费或退货,你可以选择保留或丢弃,不会承担法律责任。
三,检查个人账户安全。立即查看你的 Amazon、银行、信用卡等账户,确认是否有异常活动,必要时更换密码或开启两步验证。
四,向相关机构举报。你可以通报美国邮政检查局(USPIS)、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或当地警方,报告可疑包裹,以协助防范更多人受害。
文章来源:公众号—华人生活网
【重要提醒】
↘↘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本地便民信息↙↙(微信搜索niuyuehuarenjie加小编好友,注明,免费拉您进群聊),优先通过审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