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百望山上的“望乡亭”和它的捐建者
在北京著名的文化碑林公园——百望山森林公园内,有一座八角古亭隐现于山林之中。
走近一看,一块墨底金匾悬挂于正中,题名“望乡亭”。“月朗风清遥思碧海玉山上,亲情乡梦尽在千寻百望中”。左右柱子上粘贴的对联之中蕴含了浓浓的思想之情。这是谁在此处立亭,又是在思念哪里的故乡呢?
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,一对年迈的夫妇携一家老小和亲朋好友来到了此处。夫妇俩仰望匾额,感慨万千。离开这座捐建的亭子已经有13年之久,这次是第一次携全家老小一起从美国回来看望此亭。
图片1:王瑞丰夫妇近照。(摄影:张可喜)
这对夫妇的男主人叫王瑞丰,祖籍台湾,却从小生于日本,长在日本。1965年王瑞丰从东京教育大学(现筑波大学)农学院毕业后,为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,随夫人林珠江一同来到中国。王瑞丰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,林珠江在中国广播电台日语部做翻译。
在中国农业大学执教期间,王瑞丰和夫人多次攀登百望山。每到山顶,王瑞丰都不禁要遥望东南方向,因为那里有他的祖籍——宝岛台湾。
2002年,王瑞丰故地重游,“见往昔荒山秃岭已是一片绿绿葱葱,祖国山河面目一新”,感到十分惊讶和欣喜。于是,捐建“望乡亭”以“寄托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愿和对故乡台湾的深切怀念”的念头油然而生。
他发起了捐建望乡亭的倡议书,书中写到:“坚信稳定统一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”“每一个人的深厚爱乡爱国之情将是早日实现一个中国的牢固基础”。
图片2:百望山上的望乡亭。(摄影:张可喜)
捐建亭子的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2005年,这座端庄大气的亭子建成了。
王瑞丰说,“每个人都有出生和成长的地方,希望人人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,如有能力和有机会,要为家乡做些好事”,“我并不富有,我只想通过捐赠也许能够向有钱人证明,如果他们想照样做,也一定能够做到”。
王瑞丰建望乡亭的故事广为流传,2014年,著名民间艺术家郑蝴蝶创作了剪纸作品《百望山望乡亭》,被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收藏,成为该馆“中国地区文化”展室“华侨华人”展区的重要展品之一。(作者: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可喜)

【重要提醒】
↘↘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本地便民信息↙↙(微信搜索niuyuehuarenjie加小编好友,注明,免费拉您进群聊),优先通过审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