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市瓦市小学获“全国文明校园”称号
编者按 近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,温州市蝉联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桂冠,并一举成为我省今年唯一一个“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”,夺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最高荣誉。同时,瓦市小学喜获首届“全国文明校园”国家级荣誉称号。
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”在人生的关键期,让未成年人形成端正的道德品行、正确的 价值取向、良好的文明风尚,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我市中小学紧紧围绕“立德树人”这一主题,创造性整合构建了“四品八德”体系,成 为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区域性德育品牌。德育工作正如一股股和煦的春风,点点滴滴成就孩子们的未来。
为此,温州日报从今日起推出《“四品八德”树新人》专栏,分别走进德育特色校,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。
在百年老校——温州市瓦市小学的校园里,屹立着一棵参天大树——榕抱樟。樟树是主干,坚毅顽强,榕树依附它生长,枝繁叶茂。
榕抱樟,浑然天成,和谐共生,是瓦小的精神图腾。它见证着这所东瓯名校百年的风雨兼程,也象征着有毅力,善融合,敢创新的瓦小精神。
这份精神也包含着对文明的传承。前不久,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:494所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,瓦市小学名列其中,是我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。
根文化
传承百年文脉
践行环境育人
温州市瓦市小学始建于民国元年(1912年)。百余年来,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学有特长、 敢于创新的莘莘学子,有杰出考古学家夏鼐,中科院院士戴金星、陈式钢,著名作家叶永烈、戈悟觉,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诸宸,著名舞蹈家山翀,巴西华侨实业家林 训明等,更有无数各行各业勤勉尽业者。
悠久的办学历史,深厚的文化底蕴,为瓦小新时期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也为德育 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于是,一系列以“校史”为主题的课程和活动便开展起来:学生们通过通读《校史读本》,了解母校前世今生;通过参与名校友会客 厅,树立远大志向;通过参加绿叶子礼仪队,诉说瓦小故事……
瓦小自2007年开始实行集团化办学,现拥有瓦市、江滨、中山、育英四个校区,共84 个班级,3285名学生。近年来,以吴孔裕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,以瓦小校树榕抱樟为名,构建了“榕抱樟”课程体系,通过“樟课程”和“榕课程”的学习, 知根、养根、扎根,让学生成长为有毅力、善融合、敢创新的“榕樟少年”,为将来那个独特的自己奠基。
“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,是瓦小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厚根基,而我们小学的教育,也是根文化,希望给每一个瓦小人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。” 校长吴孔裕说,希望孩子们离开学校时,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,还有高尚的品德、优雅的举止和文明的素质。
漫步瓦小,你会发现,校园虽小却不失雅致,这里的每一个教室、每一面墙壁、每一级台阶 都承载着育人功能。除校史馆、图书馆外,还有“种树拥书”的文化石、“足迹赋”“四品八德”主题墙、“三字经”主题墙、儿童哲学文化廊、台阶文明标语等, 在“馆、景、墙、廊”的全景式文化景观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。
在瓦小,晨会、班会、大队会以及其他一系列德育活动,少了几分说教的意味,多了不少体验的感觉。隔周一次的“文明游戏”孩子们玩得最嗨:“愚公移山”,跳跃中感悟持之以恒;“两人三足”,合作中发展默契意识;“大树与松鼠”,组合中体验团队协作。
每年两次的师德考核,学生评、家长评、同事评、行政评,四个维度全面考评后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改进。每年8月一次的集中式师德培训,主题鲜明活泼;“教师守则”“十准十不准”等相关文件,逢会必学……正是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氛围,时时 刻刻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,催开他们心中朵朵文明之花。
新课程
开设儿童哲学
培养思辨思维
“妈妈要生二胎,你支持吗?”“儿童能用智能手机吗?”“孩子的日记父母该看吗?”……这可不是什么辩论大赛的题目,这些有意思的话题,真实地出现在瓦小《儿童哲学》的课堂上。
在瓦小的四个校区,中高段的孩子每周都会迎来一节《儿童哲学》课,低段则是《绘本哲学启蒙课》。老师从儿童熟悉的事例或者当下的热点事件出发,选取一个富有哲理的话题组织孩子们进行多形式的思辨,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换位思考,进而得出结论。
“在德育中,我们以《儿童哲学》为突破口,通过开发相关课程,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,让儿童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,从而启迪儿童智慧,激发创新思维。”执教儿童哲学的盛道新老师这样解释课程开发的初衷。
瓦小的《儿童哲学》课程,自2000年起步至今已有17个年头。经历了“探索启蒙-自主开发-培育特色-深化拓展”这四个阶段,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,开发出《儿童哲学》校本教材5本,配套教案2本,课程纲要1本。
“多一点哲学,多一点敏感,多一点观察,多一点思考,多一点领悟。” 五(2)班的邹欣芮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。六(3)班的王品诺同学说,《儿童哲学》这门课让她明白了对与错之外的东西。
今年以来,学校进一步延伸课程内容,将它与课堂教学、少先队活动、家庭教育相整合,开 发出了“哲理性古诗”“辩论式晨会”“家庭微辩论”等系列课程。作为瓦小的校本特色课程,《儿童哲学》被评为浙江省义务教育德育精品课程,并吸引了全市 10所学校以联盟校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。
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对瓦小的《儿童哲学》课程给予高度评价。“它以儿童的视角,开展生生、师生、学生和家长的对话,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、思辨能力,还促进了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、人生观的形成,值得推广。”
融理念
倡导融合发展
培育“榕樟少年”
校树榕抱樟所蕴含的融合精神,在瓦小人身上体现尤甚。教师间的倾囊相授,学科间的跨界融合,评价体系的多元整合,将“善融合”这一理念在瓦小发扬光大。
语文老师林丛在瓦小执教已有15个年头。这15年来,在学校领导、语文教研组和同事们的帮助下,她实现了从一位普通教师到浙江省教坛新秀的蜕变,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。
回顾自己5年一个台阶的飞跃,林丛坦言,很多场景就仿佛在昨天。“为了参加一场比赛,我们团队经常聚在一起研课磨课,不舍昼夜。”那个时候的她就像一块海绵,倾情投入地吸纳着同事的意见,一旦有好的想法或新的点子,也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。
在瓦小,学生的行规教育被整合到了《道德与法治》课中。形成了21天行为习惯流程图,第一周学习行规要点,进行日常实践;第二周班队课阶段性评价,再实践;第三周总结评价。
渗透生肖文化的开学节课程,围绕主题将各学科一融到底。如2016年春季开学,瓦小各 学科老师以“花果山新庙会”为主题设计活动,全校三十几门课程同时上“猴”,英语说猴,创客做猴,剪纸剪猴,唱歌唱猴,孩子通过游戏式的体验学习,发现了 自己的兴趣和专长,还将开学恐惧症一扫而空。
瓦小“新三好”学生的评价体系,也彰显着融合的智慧。在毅章、融章、新章的评比中,瓦小的一个最大特色就在于实行了小组合作评价方式,组建小队、设计队徽和口号、记录册等,期末有最佳小队评选,由班主任、学科老师、家长共同参与,从小队中产生校集团层面的“新三好”。
“新三好评价体系的优势在于将个人的荣誉与集体挂钩,让孩子在小队活动中学会包容和关爱他人,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。”校长吴孔裕说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全体瓦小人必将发扬有毅力、善融合、敢创新的榕樟精神,为培育新一代的“榕樟少年”努力奋斗。
【重要提醒】
↘↘点我免费发布一条本地便民信息↙↙(微信搜索niuyuehuarenjie加小编好友,注明,免费拉您进群聊),优先通过审核。